序
大家好呀,我是 Meng小羽,今天报名参加了国产 AI 智能编辑器 Trae 的首次线下分享会,今天上午还遇到了一个趣事,一直追番的《凡人修仙传》迎来了韩立的结婴一集,其神识(热度)之强大把哔哩哔哩都整崩了,还把微博也整降级了。本次参加 Meetup,最主要的是想了解 Trae IDE 的发展历程以及后续的开发计划,当然最主要的是 SOLO 模式。
天猪 / Trae 发展历程及 SOLO 模式
作为 Trae IDE 核心开发者,天猪从系统架构与迭代历程入手,梳理并回顾了 Trae IDE 的发展里程碑,包括 2024 年 Trae 上线、2025 年国内外版本发布,以及月活跃用户突破 100 万的关键节点。同时,他阐述了 AI Coding 的三个阶段(辅助编程、结对编程、自主编程),以及 Trae Agent 的架构演进和 SOLO 模式的协作创新。
目前,大部分的公司云端容器还停留在微服务或者微服务到 Faas 过渡的时期,23 年我还做过 FaaS 相关技术的调研:FAAS 调研笔记,设计思路非常的先进,但是需要大量的技术基础能力的建设与迭代,至今我的工作环境大部分还是在微服务阶段,同时 JDK 1.8 似乎是每一个开发者和公司跳不出的大山。
24 年,随着 Idea 辅助编程插件的火热,市场也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一线大厂都推出了自己的辅助编程软件,同样我司 AI 开发团队也推出了相应的工具,这个阶段更可以理解为智能提示 Plus 版本 + AI 集成环境。
成为坚定的 Trae 重度使用用户是因为 Trae IDE 简洁大方的 UI 设计,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VSCode 和 Cursor 的 UI 设计实在是有些粗糙,Trae 的设计首先从 UI 上就给我带来简洁如 Idea,简约而不简单的感觉,也是我果断放弃使用 VSCode 的一个重大原因,初期,在使用 AI 模型相关辅助编程中,所有的 IDE,除了 Cursor ,基本上智商都处在一个水平。Trae 作为后起之秀,随着模型理解能力的越来越强大加上 Trae 提示及其适配优化的越来越专业,在使用上也逐步媲美 Cursor。
SOLO 模式与 Cursor 和其他众多的 AI IDE 不一样的是,他是从 AI 辅助 IDE,进化成了 AI 主导 IDE,这种设计模式将 Code、Tools、MCP 、浏览器等众多服务变成了为 AI 服务的对象,AI 的角色变成了开发工程师,而开发的角色转变成为了产品经理,通过对话,直接一步到位呈现效果,降低了一个 Idea 转变为产品的成本,但是这种模式也非常考验模型的理解能力与协调能力。
江波 / Trae cue 功能设计与挑战
聚焦 TRAE 的智能编程工具 Cue(Context Understanding Engine),介绍了其核心功能,如代码补全、多点编辑和智能导入。他分析了 Cue 面临的三大挑战:用户意图理解(非线性编辑历史导致的意图偏差)、修改位置确定(兼顾可扩展性与速度)、编辑执行(支持复杂编辑与仓库上下文感知)。此外,他分享了近期优化成果,包括时延从 1s 降至 500ms、融合模型升级,以及支持多语言自动导入,未来有支持基于模型的仓库级跳转预测以更多语言扩展的计划。
Cue 功能其实和 Cursor Tab 功能十分的相似,与 Trae SOLO 模式走的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的道路,SOLO 模式目前更像是给轻度技术者快速实现功能的 IDE,而 cue 模式是现在主流 AI IDE 核心增强的能力。
cue 功能也面临着 AI 模型版本与理解思维差异的问题,Trae 作为模型整合层,需要不断的适配模型的“个性”来满足用户。
cue 功能与 Cursor Tab 功能在我们开发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发效率有了质的提升,但是我认为非常有挑战的就是江波分享的一个点,就是 AI 什么时候该接入帮我们写代码,过度的介入会引来开发者的反感,克制的介入同样也会引起开发者对于 AI 能力的质疑,这个度该如何平衡?
尾
非常有幸报名参加了 Trae 的第一场线下 Meetup,无论是 SOLO 模式还是 cue 功能,对于开发者而言,在我们日常开发中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与效率的提升,Trae IDE 还在高速发展阶段,期待未来可以成为 AI IDE 的顶流产品。
最后,如果你对我的文章及分享感兴趣的话,欢迎你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