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我是 Meng小羽,今天是我入职小米 5 周年的一天,也是我正式职业生涯的 5 年,5 年是一个职业发展的节点,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 5 年职场的那些事儿。
序
还记得 19 年的那个夏天,那时候与我同年级的其他人不一样,我早早的的就拿到了实习 Offer,实习并没有在小米进行实习,我投递并入职了一家机器人公司实习,那时候我来到了北京,虽说之前两次参加竞赛来过北京,但是来到北京还是非常的激动与兴奋,毕竟在四九城工作,当时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说明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来到北京之后,庆幸实验室的学长正好有合租的位置,也省去了上来先找寻租房的烦恼,可以先准备入职,之后在慢慢看,入职的公司虽说是个初创团队,但是老板和二老板都比较的优秀,同事也是对应行业中相对优秀的人才。
实习期间,实习的工作并没有那么多的困难和挑战,自己在工作之余,也在熟悉与学习 Go 语言,那时候感觉这个语言很简洁,同时性能也非常的强大,上手非常容易。于是计划着后续做 Go 语言开发的相关工作,事实也确实如此。
经过 19 年下半年与 20 年上半年的几个月的时间,在实习阶段系统的学习了服务端相关的知识后,于是参加了 20 年的春招,那时候工作还是挺好找的,在 Boss 直聘上传简历并投递后,很快就收到了反馈,最后经过几轮面试,最后得到了几个满意的 Offer,其中就有小米,那时候我对小米的印象还停留在制造手机的手机厂商,对了,还有小爱同学。
20 年春,准备完毕业答辩,毕业季,由于口罩原因,没能回学校参加毕业典礼,还记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还是通过邮寄的方式“云毕业”的,😂,应该历年来毕业中最简单的一年了。
入职
拿到毕业证之后就和校招组协商入职时间了,于是选择了大家集中入职的日子,在 7 月 8 号,也就是 5 年前的今天。
我入职的时候当初由于是应届生入职,有对应的应届生培养计划,当初叫做管培生计划“YOU 计划”,入职的最初的几个月小米对我们应届生做了系统的培训,小米的入职培训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非常的实用、高效的。同时也去除了很多授课上的繁文缛节,带给大家的更多的是讨论与交流。
那时候还有高管给面对面的培训,还有一些职场基本技能的培训,金字塔原理、结构化思维等等课程,至今对自己的职场包括生活都很有帮助。
集团的培训当然没有技能的相关培训,但是部门内,对应届生有两个阶段的培训,一个是部门的对应届生的集中业务与代码规范的集训,还有就是我们公司的青蓝导师制度,每一个应届生都会安排一名导师,一起带着做项目,Review 代码等相关的辅导,很荣幸遇到了一位很负责和认真的导师文哥。
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我们应届生入职后被安排续参观小米手机黑灯工厂、参与小米订单的第一站配送还有让我们连续 3 天去北京的一线门店去站店,去了解一线的工作,目的是让我们了解我们的订单从哪里来,又怎么去流转的。站店的时候我和一块入职的同事选择在了王府井旁边的小米之家,最后一天的站店早早结束之后我们就去了一趟天安门,趁着冬日的夜色一块拍了个合影。
成长
最开始入职小米的时候是在某部门的系统组,小组给每个应届生都分配了一个系统,记得当初还熟悉了部门开源到 GitHub 比较火的数据库中间件 Gaea ,那时候也是第一次去熟悉真正的开源项目(之前参与了一些民间组织的代码维护工作),感叹 Go 语言的强大以及性能的强悍,同时也是第一次接触到企业级的开源项目,熟悉代码还比较吃力,不过最后还是读了下来,至今有很多的代码设计思想也是阅读这个项目学到的。
不过后来在系统组有两个月的时间,我就被重新分配到了业务部门,开始从事业务相关代码的开发工作,最开始从组内基建工作开始做起,之后就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练手的项目,之后就作为机动力量开始支援组内的业务开发,也在积累着相关的技能。
真正自己作为核心开发开始承接项目,算是从第二年,那时候整个小米在战略上专注于服务数字化的建设,也就是服务通专项,自己作为其中的一环担任了一年的核心项目的开发,从 0 到 1 构建起了 C 端服务通的建设。
小米的售后在整个零售行业都是口碑非常好的,不得不说,我们整个项目组在当年还是下了很多功夫去完成的,相比同行 Apple 的售后对比而言,我们加上生态链的品类,是业界相对来说最复杂也最庞大的售后体系。最终完成米粉售后的全链路的闭环。
这个世界不变的就是时刻在变化着,当然对我们的工作职责也是这样,第三年我所在的部门迎来了组织调整,我负责的业务也从售后变成了售前的相关业务。
开始接手与维护开发产品站相关的业务,那时候我们的产品站已经经过了 8 年多时间的沉淀,变得愈发的复杂与难以维护,怎么把这个烫手的山芋消化掉,是当时的重中之重,当时部门还在往 Java 技术栈转型,自己的技术栈的功底还是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的。但是业务需求越来越多,对于产品站的革新变得也越来越迫在眉睫,当时推动领导做出了决定,就是我们要重新设计与规划产品站的设计,便于后续的开发迭代与维护工作,同时也做到高效的开发与成本的降低。于是开发并设计了有向无环图的并发框架 Phoenix 框架,这个框架的思想之前还在博客给大家分享过,通过 Java 实现。
现在也是一样,业务都在不断的变化着,自己负责的业务领域也随着职级的变化在调整着,只有不断的学习与积累经验,才可以应对工作上的难题。
作为职场人,基本的素养就是职业道德,要对自己的工作保持敬畏与认真的态度,之后再有创新思维,这样才能有所提升与获得对应的公司的激励与职级的提升。从 20 年入职到 25 年满 5 年的今天,职级提升了 3 级,从获得部门的项目奖、优秀员工到集团青年工程师与集团科技创新新星奖,只有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要求与制定对应的目标,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结果。
感悟
这是我第一个职业生涯的 5 年,也是在小米的 5 年,是我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蜕变的历程,也是从职场小白到高级工程师的修炼之旅,5 年的时间也在积累着很多的职场经验,在这里与大家共勉。
时刻准备迎接着变化,引用《凡人歌》中那隽的一句话就是“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时刻在变化着”(杂谈:戏剧的是那隽上班的地方就在我公司隔壁)。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我们永远都不可能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有可能对我们来说非常有利,同样也可能让我们陷入困境。就如股市一样,我们无法预知市场明天的走向是对我们利空还是利多。我们只能是做到未雨绸缪,就像我们准备知识技能来应对职场的变化、购买保险来应对未来未知的风险、存储资金来应对可能需要用到钱的地方、扩展交际圈来丰富自己的认知与眼界等等。
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一个健壮的身体才是奋斗的基石,适当的锻炼与时不时外出旅行或者徒步或者公园遛弯或者冥想,对于我们的健康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同时,由于食品安全问题,学会严选食物和水也变得非常重要,对于我而言,周末时间我可以自己做饭就不会选择去吃外卖,少吃或者尽量不吃带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同时,要找到一件可以使自己变得开心快乐的事情,无论是需要付费体验也好还是免费就可以得到的,一定要让自己的身体有向上的活力,才可以维持自己的健康,稳固好自己的基石。
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作为互联网行业中一员的我,再也没有比互联网相关技术迭代快的行业了,给非这个行业的人带来最直观的就是自己手机的操作系统和安装应用软件的更新频率,快则一天几个版本、慢则一两个月一个版本迭代。这背后带来的不仅是功能的更新还有底层依赖的创新和迭代。从大学时开始接触到的大数据、到现在的 AI,每年都会有新的知识和领域颠覆我们现在的行业的发展,只有我们主动去拥抱去学习对应的知识,学会使用与利用这些工具,才可以让我们在这个不断更新迭代变化的社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对工作保持敬畏与认真的态度,大家在互联网上经常调侃到某些系统或者 APP 配置素材错误而称之为“世界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很多的事故的背后大多数源自于负责的人不认真不细致,对上线不存在敬畏之心,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5 年时间里,除了有几次由于全局把控没到位遇到了不可预知的问题,除此外近上千次的上线操作,我都是保持高度集中,别人检查 1 遍的内容,我要求自己检查 3 遍,从而确保上线没有问题,同时每次操作上线之后对应的业务的页面或者核心购物流程都会去下单校验下是否有问题,同时也会开启日志或者 grafana 监控来避免报错波动。
多参加技术分享与多阅读优秀的博客,我们在当今知识爆炸的年代,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做事情。很多时候别人的思维或者创新点在我们工作中都是有借鉴或者参考意义的。只有不断的去汲取优秀的思想、技巧或者经验,才可以让自己得到持续的提升。寻找和发现优秀的博客也非常重要,因为你发现并开发 follow 了一些优秀的人或者团队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想或者行为也逐渐跟着趋同化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应该就是这样了。
以上,5 年时间,总结了 5 点小经验,与大家分享和共勉,屏幕前的你可能已经工作了 5 年 10 年可能还没有 5 年时间,也欢迎你把你的经验在评论区分享给大家。
结
5 年时间,即是对 5 年工作的经历做个小小的记录,也是对 5 年职业生涯的总结,所谓“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未来且让我预测下,AI 与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息息相关,我所从事的行业也会因为 AI 的发展而变得更加配置化(低代码流程化),代码的编写会变得越来越少,反而带来的是 AI 相关管理制度与创新应用的出现来代替我们现在的部分工作,我们将要变身成为“AI 开发工程师”,积极拥抱 AI 并且会使用 AI 相关衍生工具的一群人才可以继续在这个行业中得到成长与提升。
上学的时候,每天都在做着不同的事情,有很多的时间来消遣,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很慢,一天很长,但是当自己步入社会,开始上班后,刚开始接触的都是工作上的新鲜的事情,感觉时间过得也比较的慢,但随着自己工作年份的递增,反而感觉时间度过的飞快。嗯,这个原理之前在一个博主那里看到过,说道:“人类的大脑皮层的构造,只会记录下来在这个世界感知差别大的事物,像是工作,每天进行着的都是重复的事情,大脑就会选择性的遗忘,以至于让人感觉到时间过得非常的快”。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这种感觉,同时,对应的解决方案就是多去尝试不同的事物、多出去走走旅游、在工作之外的生活中发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第二职业。
有时候在想,如果当初我没有选择来北京,而是选择在老家找一份计算机相关的行业或者和实验室的同学一样选择了考研或者考公,我的人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经历?是在小城市的休闲与淡然,每周都回趟老家陪陪父母?还是考研上岸后,在另外一个城市去完成自己的学业,也在现在抉择着自己的未来?还是考公成功后,过着稳定的生活?还是老家的工作并不如意,心有不甘?还是考研失利,二战的坚持与压力?还是考公失败,自己该何去何从?其实哪有什么当初如果,一切都是在人生十字路口中不断的做出选择罢了,只有不断的向前走,才会看到人生道路上不同的景色。
未来,继续努力,不断的学习与成长,接触与学习新鲜的知识技能与事物,持续积累,让我们下一个 5 年再见。
这就是我第一个 5 年职业生涯,你的第一个 5 年生涯是怎么度过的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成长,让我们一起变得更强!